国家问“分享财富”:浙江为什么能探源?
时间:2021-04-01 来源: 作者:  点击次数:
杭州,3月31日。问题:村问“分享财富”:浙江为什么能探源?
作者柴钱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明确,支持浙江优质发展,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。这个旨在打造“重要窗口”的东部省份,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。
农村是共同富裕的关键。浙江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,与农村优质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关。
去年,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0元,连续36年居各省、自治区首位;自1993年以来,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低于2。除官方统计外,在网上还被推广为“网络名人”,“浙江农村多豪华”上热搜,短视频话题突破1600万.
在农村振兴成为“三农”工作重点、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”成为我国“十四五”时期重要任务的背景下,浙江农村为什么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领先地位,成为透视我国农村未来的重要窗口?
磐安县仁川镇美丽乡村建设后。钱
民本与改革“基因”
浙江七山两水一田,人均资源排名不高。在这样的资源禀赋下,这里的农村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。在更深层次上,以人为本和由此积累的改革“基因”是重要原因。
这个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表现出来了。20世纪80年代,浙江农业结构由“特种粮食经济”向“特种粮食经济”转变,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。同期,该省还通过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经济,支持农民从田里“洗脚上岸”,引领了中国农民创业的第一波浪潮。
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、原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顾益康认为,浙江通过尊重农民的创业精神,赋予了农民自由发展的权利,激发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浙江以人民为中心,要求改革红利,带着这样的“世界观”和“方法论”走上了农村繁荣的道路,并在本世纪开始加速运行。
2003年,为了拓宽农村发展空间,造福农民,该省启动了“万人工程”,启动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和建设运动。十几年来,美丽乡村通过其深化实施,逐渐成为浙江的“黄金名片”,成为农村发展的“新发动机”。
在40分钟路程外的磐安县仁川镇,盘山路告诉外人天山村的地理劣势。但是,在这个高海拔的村子里,春天刚刚好,每家民宿门前都停着外国车辆。
该村党支部书记包杨表示,天山村原本是一个集体负债超过100万元的“空心村”。在“1000万工程”的带动下,村子现在由美丽的乡村建设,改善了村子的外观,帮助村民建立了25个农舍和民宿,在旺季找床很正常。
“旅游带动,部分村民光农产品就能卖出1.5万元左右,村集体资金结余500多万元。我们还在建设一千亩油茶基地,希望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,进一步把高海拔劣势转化为健康休闲优势。”包杨说。
为了使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和管理等各种因素的活力在农村争夺生成,浙江也开始了一系列具体改革,发展红利不断释放。
去年第四季度,李
产销信贷“三位一体”改革是浙江深化农村改革的“金字招牌”。目前,全省以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,整合供销合作社、农业经营、农村金融和涉农经营体制改革,构建了由1个省级农业合作社、11个市级农业合作社、84个县级农业合作社和961个乡镇级农业合作社组成的农业合作社组织体系,各级农业合作社成员6.61万人。
浙江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厅长王同林介绍,为了打开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渠道,浙江现已实施新时期农村一体化改革,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、集体产权制度、金融制度、“三位一体”农业合作联盟等改革,旨在推动农村改革在政策导向上相互配合,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,在同一个方向叠加实际成果。
“不变以人为本”的初衷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,“千变万化”的改革效应,使浙江农村走向繁荣之路成为可能。
tle="科技进乡村背景下,江山市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区。 钱晨菲 摄" />
科技进乡村背景下,江山市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区。 钱晨菲 摄
先富帮后富的“共同”文章
“共同富裕”,难在“共同”。虽处东部,但对浙江而言亦有乡村因要素迥异,难以单依靠自身致富。如何写好“共同”文章,走出先富帮后富的发展道路,亦是该省着墨的重点方向。
一方面,浙江各地在地市内部发力,通过户帮户、村帮村、企业帮农村、单位结对等,不断夯实共同富裕基础。
建德市春秋村,三年前还是集体经济经济薄弱村。在当地的“村企共建”模式下,其与企业中策橡胶结为共建关系。
在企业帮助下,村里打造了大型物流运输综合服务基地,获得了可观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,同时将村委会办公大楼的其中3层出租给相关企业,发展起“村级楼宇经济”,村企共建还使该村村民从下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,近年全村有400余名在外村民返乡就业。
在杭州市淳安县,“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”是当地为“共富”探索的特色路。
下姜村曾靠在山上烧木炭土窑、养猪维持生计,但难改贫苦面貌。后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指引下,其把红色旅游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结合,逐渐变身“红色旅游之乡”,仅2020年即实现旅游收入4626万元。
2018年,淳安县以下姜村为核心,以地缘相邻、文化相近、产业互补原,组建了包括25个村的“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”,惠及2万多人口。
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介绍,通过统筹推进平台共建、资源共享、产业共兴、品牌共塑等,如今在“大下姜”,每个村都有了富裕之道:核心区9个村依托下姜村红色资源,主打研学营地和教育培训;夏峰片利用荒地连片发展红高粱;白马片围绕地瓜、笋干等土特产作出大文章……
另一方面,为加速向“美美与共”转变,“八八战略”指引下的浙江亦在区域统筹上下功夫,山海协作成为其走出区域间先富帮后富之路,带动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独到经验。
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。据悉,山海协作工程以项目合作为中心,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,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合理转移、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,激发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活力。此举,让该省诸多村庄得到了精准帮扶,实现了快速发展。
几天前,武义县车门村的20739株宣莲苗种,种在了海宁市海宁经济开发区的“武莲海种”示范基地里。海宁经济开发区(海昌街道)区(街)农业农村办主任沈亚萍说,此番武义宣莲的“长途跋涉”,是海宁帮助武义做好宣莲产品的开发和销售,推动武义宣莲更多走进长三角大市场的努力之一。
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则在山海协作中,通过建立“飞柜”,把当地高山生态农特产品销往了浙江温岭、上虞、宁海、海盐等地,带动了民族地区数万户农民增收致富。
先富帮后富,地方“各尽其能”,区域“同向发力”,让浙江农村的富裕之路有了强劲支撑。
共同富裕“在路上”
推动农村发展的久久为功,让浙江在共富路上逐渐建立起优势。身负“重要窗口”期望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任务,浙江亦怀揣“一直在路上”的心态,在将乡村优势转化为全局胜势上开始落笔。
从时下看,一个明显现象是,该省正将越来越多资源投入农村发展,同时为农村富裕富足注入着更多深厚内涵。
王通林以浙江开展的“两进两回”行动为例介绍,浙江推动资金、科技、青年、乡贤返乡入乡,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764.84亿元、增长5.8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5%;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1万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4.3万家、农创客7000多名。
地方层面亦是如是般努力。近两年,在衢州市柯城区,当地为适应新农业发展趋势,给乡村注入更多产业活力,整合全区培训资金,全链条开展了村播产业人才培育,重点针对村民、农业企业主、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开展零基础、零门槛、全免费的“理论+实操”普惠性培训。目前累计培训学员4687人,孵化培育出等100多名“村播”达人,带动农特产品销售1.73亿元。
浙江还在经济与产业层面之外精心布局,本月启动了医疗卫生“山海”提升工程,32个山区海岛县政府、13家省市级三甲医院和浙江省卫健委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。“十四五”期间该工程将重点支持32个山区海岛县县级医院的能力提升,破解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看病难题。
面向“十四五”,浙江已于顶层设计上明晰着农村富裕之路的未来路径。
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十四五”将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,开展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,率先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。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,加快实现城乡交通、供水、电网、燃气同规同网,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,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开放等。
具体到“三农”领域,浙江已着手建立先富帮后富、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、工作体系、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,实施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、“十业万亿”行动、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等举措。
此外,在数字化改革大背景下,浙江农业农村部门还将推动实施“三农”新基建,强化互联网+智慧农业、公共服务等场景设计应用,加快形成“一库全息、一码全程、功能一平台”的数字“三农”建设大格局,以数字“三农”的不断深化赋能农村发展。
关于共同富裕,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公开表示,浙江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,在奋力打造“重要窗口”上拿出最新成果、展示硬核担当。该目标下,在共富路上已率先探出身位的浙江农村,迎来了发展更广空间,凝聚起外界更多期待,同时有望为浙江增添出更多底气。(完)
本文来自环球国际 转载请注明
上一篇
下一篇